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黨支部書記、秘書長 姜恩來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統籌推進,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更加明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要求,更加彰顯了教育是影響國家未來的戰略性事業,為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成立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學術性社團組織,是聯系黨和政府與全國廣大會員的橋梁紐帶,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學會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要持續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打出系列組合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行動落實到增強組織凝聚力、發揮學術引領力、提高社會公信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具體目標任務中去,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凸顯學會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為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學術社團提供強勁動力,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是擦亮政治底色,增強組織凝聚力。講政治是學會事業發展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學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須堅持樹牢“政治建會”理念,以黨建為引領,把牢正確辦會方向,凝聚思想、統一共識,切實增強組織凝聚力。抓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堅持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聯系實際學,按照“五個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將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輿論宣傳正面引導,運用好學會主辦的各種刊物、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陣地,用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的生動語言,宣傳好、闡釋好、傳播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發揮高等教育工作者之家的橋梁紐帶作用,匯聚專家學者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理性解讀,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地將高等教育工作者團結起來、凝聚起來。
二是提升學術成色,發揮學術引領力。抓學術是學會安身立命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學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堅持樹牢“學術立會”理念,依靠人才集聚和智力密集優勢,以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價值追求,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識體系和形成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充分發揮學術引領力。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有關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設立重大課題,按照“四新四真四統一”的研究原則,組織專班開展專題研究,推動有組織科研,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價值、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打造新型高等教育智庫。發揮學會會刊的平臺優勢,通過專題設置、重點欄目等方式刊發一系列體現政策導向、理論創新、學術研究前沿性的高質量學術成果,引領高等教育學術創新發展。
三是恪守服務本色,提高社會公信力。強服務是學會辦會動力之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學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須堅持樹牢“服務興會”理念,持續面向服務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服務政府部門宏觀決策、服務高等學校辦學實踐、服務高等教育理論探索,在平臺化建設、制度化保障、信息化推進、定向化服務、績效化評價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社會公信力。發揮高等教育博覽會的窗口和品牌效應,在現代教育高端裝備展示、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改革成果推介、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創業就業服務等方面持續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完成好政府職能轉移承接業務,集中優勢資源,高標準開展政府職能轉移工作,深度參與高等教育行業治理,助力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的落實落地。推動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做大做優,圍繞教育政策熱點、高校發展難點等主題打造有影響、可持續、專業化的品牌培訓項目。
四是彰顯開放特色,擴大國際影響力。促開放是學會贏得未來之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學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須堅持樹牢“開放辦會”的理念,發揮民間外交獨特優勢,做到有選擇地“請進來”、有章法地“走出去”、有目標地“深參與”,擴大國際“朋友圈”,推動構建高等教育共同體,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鞏固發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大學協會、美國教育委員會、英國大學聯盟等國際和區域教育組織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治理。依托“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大學聯合會全球論壇”等,推動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對話平臺建設。擴大“一帶一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覆蓋面,推動中巴、中非、中阿交流機制建設走深走實。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育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努力奮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